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內政部全國性社會及職業團體評鑑優等

  中華救助總會創立於民國39(1950)年4月4日,原名「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民國80(1991)年更名為「中國災胞救助總會」,民國89(2000)年更名為中華救助總會。

  本會秉持「關懷、救助、服務」信念,初期以救助大陸來台、逃抵港澳或海外地區之同胞為主,並協助政府辦理中南半島、泰北難胞和國際難民及金、馬地區之救助服務工作。

  自民國76(1987)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後,本會依兩岸關係發展及社會變遷,轉型服務以關懷在臺大陸配偶、推展泰緬地區華文教育、偏鄉社區服務、災害及人道援助、兩岸交流及社會福利政策倡議為主。

  自民國93(2004)年起,連續榮獲內政部全國性社會團體評鑑優等,並於民國98(2009)年榮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

簡介下載.pdf

救總七十年歷史回顧

前言

  民國39年,中華民國政府甫自大陸播遷來臺,風雨飄搖;而大陸各地人禍天災頻傳,情況至為悲慘。國內朝野各黨派、社會賢達、工商文教、宗教、婦女等各界人士四百三十餘人,響應先總統蔣公「基於人道主義,救濟大陸同胞」的號召,於4月4日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簡稱救總),成為內政部「台內社字第貳號」登記立案之人民團體。救總成立伊始即揭櫫「以胞愛發揚民族精神,以救濟團結反共力量」的工作目標,秉持「救災即是救國」的理念,藉由政府的支援,以及海內外各界的捐助,在大陸、海外、臺澎金馬地區,全力投入大陸災胞與海外難僑的救助工作,同時接運難胞來台安置、照顧,並參與海內外重大災害救助。近期,雖因外在環境變遷,工作內容相應調整,但人道關懷、救助服務的初衷未嘗改變。謹將70年來的工作簡要摘述其梗概於後。

  • 民國40(1951)年7月28日行政院咨復立法院搶救港澳等地流亡難胞案辦理情形原文摘錄內容:民國40(1951)年7月28日行政院咨復立法院關於搶救港澳等地區難胞案辦理情形略以:為便於與我國斷絕外交關係地區當局之來往,及對外公開接觸,由內政部授權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負責承辦實際業務。

    右圖說明內容

  • 行政院咨復立法院搶救港澳等地流亡難胞案辦理情形原文截圖

    行政院咨復立法院搶救港澳等地流亡難胞案辦理情形

民國40(1951)年7月28日行政院咨復立法院搶救港澳等地流亡難胞案辦理情形原文摘錄內容:民國40(1951)年7月28日行政院咨復立法院關於搶救港澳等地區難胞案辦理情形略以:為便於與我國斷絕外交關係地區當局之來往,及對外公開接觸,由內政部授權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負責承辦實際業務。

行政院咨復立法院搶救港澳等地流亡難胞案辦理情形說明內容

行政院咨復立法院搶救港澳等地流亡難胞案辦理情形原文截圖

行政院咨復立法院搶救港澳等地流亡難胞案辦理情形原文截圖

大陸地區救助工作

  民國39年,大陸天災人禍頻仍,救總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協助下,於當年5月開始以空投、空飄及海漂方式,將大量糧食、衣物及日用品等救濟物資,送達華南、華北、華中、東北、西南、西北等地區,救助大陸災胞, 本項工作迄76年兩岸開放交流後終止。

  • 照片

    空飄救濟物資的氣球,飛行時間可達60小時。

  • 照片

    隨撿隨吃–空投「救災口糧袋」裝有香腸、燻魚、肉乾、糖果、鳳梨乾和營養餅乾,可供一人一天的食物。

照片

空飄救濟物資的氣球,飛行時間可達60小時。

照片

隨撿隨吃–空投「救災口糧袋」裝有香腸、燻魚、肉乾、糖果、鳳梨乾和營養餅乾,可供一人一天的食物。

香港地區救助工作

  民國39年成立初期,即結合「港九各界救濟調景嶺難民委員會」,於調景嶺成立「駐營服務處」,展開對香港超過百萬難民的救助工作,包括架設A字寮棚、添置寒衣、提供食米、發救濟金、接運來臺安置、救助等;另創辦調景嶺中學,供難胞子女就學,並協助回臺升學等多元化救助工作。
   民國44年1月,聯合國難民基金執行委員會,確認救總在港澳地區之救濟工作,救總取得聯合國難胞救助之合法地位。

  民國45年協助流亡港、澳學術及文藝界人士成立香港「中國文化協會」,除辦理文化人士救助,並辦理清寒學生獎助,協助文教社團推動文化活動。另於民國59年1月成立「中山圖書館」,以弘揚國父思想,期能在海外保全中華文化。

  民國51年5月,大陸同胞在飢饉煎迫下,掀起集體逃亡香港的狂潮,即「五月難民潮」,引起國際關切,本會即配合政府政策,協助接運難胞來臺安置,並輔導就學、就業、就醫與就養。
  民國82年結合香港教育文化人士成立「景嶺教育文化基金會」,民國84年創辦景嶺書院,延續調景嶺中學之精神,辦理教育服務。

  • 照片

    調景嶺搭建A字棚,讓難胞有棲身之處。

  • 照片

    民國42(1953)年自港府社會局接辦調景嶺中學,免費提供難胞子女就讀。

照片

調景嶺搭建A字棚,讓難胞有棲身之處。

照片

民國42(1953)年自港府社會局接辦調景嶺中學,免費提供難胞子女就讀。

接運韓國及大陳義胞來臺

  民國42年7月韓戰停戰協定簽署,滯韓反共義士1萬4千餘人,以鮮血製作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決心投奔自由祖國。本會鑒其忠貞志節,發起援助留韓反共義士運動。民國43年1月23日,接運來臺安置照顧,並定該日為「世界自由日」。
  民國44年1月,大陳地區遭受砲火襲擊,政府分批接運義胞約2萬8千人來臺,本會負責協助安置、提供救助服務及輔導就業等。

  • 照片

    123世界自由日-民國43(1954)年1月23日,滯韓義士高舉中、美、韓三國國旗,步出俘虜營,奔向自由抵達台灣。

  • 照片

    民國44(1955)年7月9日開闢新店文山農場,輔導大陳義胞開墾種植。

照片

123世界自由日-民國43(1954)年1月23日,滯韓義士高舉中、美、韓三國國旗,步出俘虜營,奔向自由抵達台灣。

照片

民國44(1955)年7月9日開闢新店文山農場,輔導大陳義胞開墾種植。

泰北地區救助工作

  民國43年11月,泰北難胞上書總統,痛陳顛沛流離苦況,請求救濟,本會當即陸續籌撥經費,辦理急賑,並購贈農耕器具,輔導墾植,以安定難胞生活。其後於民國69至83年間陸續實施「改善泰北難民村難胞生活,發展難民子弟教育計畫」、「泰北難民村就地救濟工作五年計畫」及「後續三年計畫」,復於民國71年10月成立泰北難民村工作團,興建水庫、蓄水池、架設電力系統、闢建道路橋梁、輔導種植茶葉、水果、蔬菜與養豬、提供衛生醫療服務及技藝訓練、增建整修教室、推動華文教育與培植難胞子女返國接受高等教育等,並進而協助泰國政府推動「泰王山地計畫」,有效增進我國政府與泰國皇室及軍方關係。

  民國86至89年推動泰北茅屋改建磚瓦房勸募活動,計完成3,121戶,改善難胞居住環境。另透過立法委員修法,爭取並協助滯留泰北老兵領取戰士授田憑據補償金,改善其家庭經濟。
  民國93年2月,為紀念泰北國軍將士忠貞愛國情操,緬懷先人艱苦卓絕、奮鬥不懈精神,並誌記中華民國政府及民間團體對泰北同胞之關懷,興建完成「泰北義民文史館」,今日已成為當地著名觀光景點。

  • 照片

    泰北貧戶茅屋改建磚瓦房-結合台灣社會愛心,協助3,121戶難胞改建住屋。

  • 照片

    開辦泰北縫紉訓練班,就地培訓難胞婦女技能,協助改善家庭經濟。

  • 照片

    鋪設泰北華人村落道路,為社區開啟對外接軌通路,落成典禮邀請泰國地方官員共同剪綵。

  • 照片

      本會於民國93(2004)年2月20日籌建完成「泰北義民文史館」,泰國最高統帥宋塔上將蒞臨致詞,緬懷我滯泰國軍守護泰北國境功勳,並感謝我國政府與民間組織之人道援助。是日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鄭博久代表也出席揭幕。

照片

泰北貧戶茅屋改建磚瓦房-結合台灣社會愛心,協助3,121戶難胞改建住屋。

照片

開辦泰北縫紉訓練班,就地培訓難胞婦女技能,協助改善家庭經濟。

照片

鋪設泰北華人村落道路,為社區開啟對外接軌通路,落成典禮邀請泰國地方官員共同剪綵。

照片

本會於民國93(2004)年2月20日籌建完成「泰北義民文史館」,泰國最高統帥宋塔上將蒞臨致詞,緬懷我滯泰國軍守護泰北國境功勳,並感謝我國政府與民間組織之人道援助。是日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鄭博久代表也出席揭幕。

中南半島地區救助工作

  民國43年,協助我旅居北越難僑5萬餘人,分批南撤西貢、堤岸一帶,提撥經費興建自由村、設置自由小學,解決生活、居住、就學、就業問題。民國64年5月,越共佔領越南,大批難民逃亡,政府派艦撤僑及搜救海上難民。民國66年6月,本會在澎湖設立「越高寮難民臨時接待所」,次年12月設立「中南半島難民接待中心」,予以安置,並實施職業、語言訓練及協助其移民第三國定居。

金馬戰地救助工作

  民國43年「九三砲戰」,47年「八二三砲戰」,民眾生命財產損失慘重,本會立即撥款採購民生物資予以救助,協助民眾在住家附近興建防空洞,設立養老院及育幼院,安置照顧孤苦無依老人及兒童,並協助疏遷金門居民來台就醫、就學或定居。

  • 照片

    位於澎湖白沙島的「中南半島難民接待中心」,定期發送難民生活物資並辦理語文教學班,協助移居第三國。

  • 照片

    「九三砲戰」與「八二三砲戰」,本會撥款運送救濟物資援助金門、馬祖兩地,並構築防空洞與修建民房。

照片

位於澎湖白沙島的「中南半島難民接待中心」,定期發送難民生活物資並辦理語文教學班,協助移居第三國。

照片

「九三砲戰」與「八二三砲戰」,本會撥款運送救濟物資援助金門、馬祖兩地,並構築防空洞與修建民房。

創辦社會福利事業機構加強社會福利服務

  民國52年9月1日,基於「寓救濟於訓練」之理念,成立職業訓練所,協助來臺義士、難胞學習謀生技能,並輔導就業,是為台灣第一所民辦職業訓練機構。
  民國58年12月14日,成立台北兒童福利中心,興建「兒童家庭」,收容3至15歲來臺貧苦義胞及難僑子女或孤兒;民國60年增設實驗托兒所,收托3至6歲學齡前兒童,協助解決職業婦女育兒問題;民國81年再設實驗兒童托育中心,以課後輔導及社團活動,協助雙薪家庭解決國小兒童課後照顧問題。

  民國70年10月20日捐助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推展老人福利、兒童福利、職業訓練、社會救助及福利服務工作。
  為安定老人生活,增進老人福利,配合老人福利法公布施行,於民國73年10月16日興建成立翠柏新村老人安養中心,提供自費安養服務;87年開辦輕度養護服務;96年開辦長期照顧服務,提供長者多層級的照顧服務。
  民國83年依內政部「社會救助設施設立及管理辦法」規定,將職業訓練中心、兒童福利中心及老人安養中心,改隸「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完整承接救總實現禮運大同篇營造大同社會的使命。

  • 照片

    壯有所用–1963年附設中華職業訓練中心,以「寓救濟於訓練」為宗旨,協助接運來台的難民及台灣在地青年,習得專業技能,自力發展。

  • 照片

    因應產業發展需求,職訓中心不斷研發、創新訓練課程。

  • 照片

    幼有所長–1969年附設台北兒童福利中心,為集中安置接運來台的難童孤兒、及收容教養國內兒少保護個案。

  • 照片

    老有所養–1984年附設翠柏新村老人安養護中心,採自費安養護方式,提供老人安養、養護及長期照顧服務。

照片

壯有所用–1963年附設中華職業訓練中心,以「寓救濟於訓練」為宗旨,協助接運來台的難民及台灣在地青年,習得專業技能,自力發展。

照片

因應產業發展需求,職訓中心不斷研發、創新訓練課程。

照片

幼有所長–1969年附設台北兒童福利中心,為集中安置接運來台的難童孤兒、及收容教養國內兒少保護個案。

照片

老有所養–1984年附設翠柏新村老人安養護中心,採自費安養護方式,提供老人安養、養護及長期照顧服務。

海內外重大災害救助

  本會成立伊始,即對兩岸及國外重大災害予以救助,包括1950年代大陸水、旱等天災,民國48年臺灣八七水災,66年中南半島海上難民等。民國80年起,國內政經環境大幅改變,本會對重大災害之救助重心逐漸轉移以國內為主,例如85年的賀伯風災、88年921震災、89年碧利斯及象神風災、90年桃芝及納莉風災、98年莫拉克八八水災等。

因應環境變遷 兩度更名

  民國76年政府解除戒嚴、開放探親,80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為因應兩岸關係逐步轉變,交流日趨頻繁,國內政治及社會環境變遷,民國80年7月20日首度更名為「中國災胞救助總會」,並接受政府委託辦理大陸同胞來台服務等業務;民國89年5月5日,再度更名為「中華救助總會」,並進行組織精簡,業務創新發展,以永續推動社會福利工作。

  • 照片

    九二一地震,本會除捐贈1000萬元外並設立愛心物資接收站,協助災民重建生活。

  • 照片

    配合政府開放兩岸交流政策,於香港、澳門、及桃園機場、高雄小港機場與境管局窗口等地,設立大陸同胞來台服務處/中心,服務往返兩岸大陸同胞。

照片

九二一地震,本會除捐贈1000萬元外並設立愛心物資接收站,協助災民重建生活。

照片

配合政府開放兩岸交流政策,於香港、澳門、及桃園機場、高雄小港機場與境管局窗口等地,設立大陸同胞來台服務處/中心,服務往返兩岸大陸同胞。

精簡轉型 創新發展

  民國91年,面對政治、社會環境的變遷和挑戰,依據創會宗旨,實施組織精簡、健全財務、創新發展,以「關懷、救助、服務」為宗旨,擴大推展社會福利工作,主要項目為:

一、大陸配偶生活輔導與服務
  自民國89年起,陸續辦理法令說明會、生活成長營、技藝培訓、轉介就業、婚姻與法律講座、關懷專線等,協助大陸配偶生活適應;另成立大陸配偶志願服務團,辦理社區及老人關懷,增進社會參與。96年起定期出版大陸配偶心情手札專書,分享在臺生活體 驗,讓社會各界了解新住民的心情故事,至108年已出版計10冊。

二、關懷原住民學子
  民國94年起,設置高山青教育獎助學金,獎助花東地區就讀大專及高中職原住民清寒學生,鼓勵其努力向學,培養競爭力,迄今已辦理15次,受惠學生達3,378人次,獎助金額計1,442萬6,000元。另自民國102年起,展開對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救助服務,關懷當地原住民弱勢家庭,補助其子女學雜費,協助完成學業。

三、聯合社區產學合作實驗計畫
  民國104年創建產、學及非營利組織合作模式,協助社區規劃發展。本會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嘉義縣頂菜園發展協會合作培力嘉義縣雙涵、豐美等7個偏鄉社區,藉由討論、相互學習及資源共享,促進各社區聯繫與發展,深化聯合社區的理念。

  • 照片

    辦理新移民技藝培訓、輔導就創業,協助在地發展。

  • 照片

    與中正大學、頂菜園文化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產學NPO合作實驗計畫,協助偏鄉社區發展。

照片

辦理新移民技藝培訓、輔導就創業,協助在地發展。

照片

與中正大學、頂菜園文化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產學NPO合作實驗計畫,協助偏鄉社區發展。

四、泰北地區服務工作
(一)輔助華文教育:自民國86年起,每年頒發泰北同胞子女獎助學金,97年起,開辦泰緬華文學校校務經營管理、培力華文學校種子教師、幼兒師資培訓等研習課程,以提升泰北華文教育。98年起,每年頒發在臺泰緬僑生獎學金、辦理華裔青年助學貸款,協助泰北同胞子女努力向學。民國104年起,辦理「話我泰北」圖文比賽,激發泰北華校師生創作及自我展現,行銷在地人文特色。
(二)認助孤貧長者及兒童:募集愛心認助孤苦老人生活、醫藥費及貧戶孩童學雜、生活費。
(三)社區產業輔導:辦理農技產銷交流、產業課程培訓。
(四)泰緬服務資訊交流專區:為避免援助泰北資源重疊、分配不均,並傳達泰緬村落需求,自民國98年起,受僑務委員會委託建置專區以提供各相關團體橫向連結與資訊分享平台,讓台灣整體援助泰北之服務更加落實和有效。
(五)民國107、108年,配合臺北駐泰國經濟文化辦事處籌組臺灣協助泰北發展訪問團,與各界專家赴泰北訪問交流,以提升當地教育、農業、產業及醫衛等各領域全面發展,本會以多年服務泰北之工作經驗及績效,負責推動泰北未來發展政策及社福慈善團體關懷援助行動。

  • 照片

    輔助泰北華文教育–辦理華校校務經營管理、種子教師培力等研習,提升華校專業品質。

  • 照片

    每年頒發泰北同胞子女獎助學金,鼓勵華裔子女努力向學。

照片

輔助泰北華文教育–辦理華校校務經營管理、種子教師培力等研習,提升華校專業品質。

照片

每年頒發泰北同胞子女獎助學金,鼓勵華裔子女努力向學。

五、創辦社會福利論壇
  自民國93年12月起,開辦「社會福利論壇」,以研討會、座談會、民意調查等方式,結合國內學術界、實務界與政府部門,匯聚經驗,倡議政策,精進社會福利服務工作,迄今已舉辦21場次。

六、兩岸社會福利交流
  自民國98年起,與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合辦「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及相關團體交流訪問,為兩岸社會福利倡議,並將台灣的社會福利服務模式,傳遞彼岸交流切磋,以促進兩岸社會福利及公益事業的健全發展。自民國101年起,開啟兩岸社區交流,每年舉行互訪,以提升兩岸社區發展,造福民生,並行銷台灣人文景觀之美。

  • 照片

    創辦「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結合產官學界,匯聚經驗,倡議建言,提供政府研參。

  • 照片

    兩岸社區發展交流行銷台灣社區自主、多元發展,就福利服務、人才培力、農村轉型、社區產業及文化保存等進行交流。

照片

創辦「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結合產官學界,匯聚經驗,倡議建言,提供政府研參。

照片

兩岸社區發展交流行銷台灣社區自主、多元發展,就福利服務、人才培力、農村轉型、社區產業及文化保存等進行交流。

結語

  70年來,救總與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同步發展,經由與政府的合作,匯集國際與民間的資源,為國家、為人民提供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救助服務工作,由早期海內外人道救援,協助政府安置、救助金門及大陳義胞,協助安置韓戰來歸義士,改善泰北地區難胞生活,接濟中南半島海上逃亡難民及扶助自立,到近期關懷新移民的大陸配偶服務工作,輔助泰北地區華文教育,關懷偏鄉弱勢與社區培力,以及倡議社會福利政策,推動兩岸社會福利學術交流等,在在都見證了半世紀以來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在不平凡的年代,參與、協助並完成了不平凡的工作,廣為社會大眾熟知讚譽,成為國際知名的公益救助團體,更連年榮獲政府全國性社會團體工作績效評鑑優等獎。
  救總全體會員及工作同仁,在歷屆理事長及理監事會睿智領導下,懷抱對國家社會犧牲奉獻的情操,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與熱忱,達成各階段艱鉅的歷史使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輝煌紀錄。今後,救總仍將不斷精進創新、追求卓越,傳承光榮歷史傳統,永續發展,創造社會福利團體最高價值。